玩具總動員4影評-玩具世界的崩解,其實,是我的崩解。
感謝所有讚許前一篇「論文」的朋友們,也感謝所有和我一樣喜歡玩具系列、願意花時間和我討論的人們、鄉民,有這些一來一往討論,我才能更冷靜地重新審視自己的論述,清楚自己的思緒,也了解到這篇「論文」可能有的「盲點」。在看過多方回應、評論以及想法後,我發現我被感性左右得厲害,過多情緒性的陳述好像造成了一種「非如何不可」的感覺,但先入為主並非我的本意,因此我想為一些會一直被討論或有誤解的論點再作強調、補充說明或改進,另外,我還想進一步提出,我認為可行的、能讓這部電影更好更完整的方法。
一、邦妮和胡迪
之於邦妮,胡迪不被需、不重要是回覆中常被提起的說法,邦妮只想著要叉奇不要胡迪也是網友們常提出胡迪離開邦妮的原因。確實,此刻的邦妮不需要胡迪的陪伴(雖然未來誰都說不準,但那會是另一個問題),但讓我們更深入拆解「需不需要」的本質是什麼,我認為是「是否能為孩子帶來歡樂和安慰」,而目前胡迪和邦妮的互動好像就是沒有這個元素在裏頭,然而真的是這樣嗎?這裡就要講到劇本細節的問題了,之於我,這個故事用來展現胡迪「不被需要」的篇幅太少也不夠強烈,甚至有矛盾之處,以下幾點論證:
1.
根據台詞,我們在電影的開頭得知,胡迪這週有三次沒有被拿起來玩了,這段也被用於呈現胡迪不好過的現況,但這個程度實在不夠強烈也不夠準確。今天是這週的星期幾?胡迪在這週是否有被拿起來玩過?前一週被拿起來玩過嗎?不是我刻意要刁鑽,而是這個系列值得把細節做得更好、更清楚,由於「一週內第三次」的格局太小,也就沒有辦法讓我覺得胡迪對邦妮來說真的已經毫無價值了,若非要用一週來做單位的話,台詞我會這麼寫:「這週都過完了,你一次都沒有被拿起來玩耶」或是,如果真的可以改寫劇本,我會直接讓沒有被玩的時間「三個月起跳」,台詞可能會是這樣:「這三個月以來你幾乎沒有被拿起來玩過耶。」並且在電影的開頭呈現胡迪落寞但故作堅強的狀態,而不是像現在電影中,胡迪還很爽朗、發號施令、依然還有希望的樣子,「三個月」這個程度對我來說比較有說服力,足夠影響胡迪原有的信仰。順帶一提,上一篇文章中拿胡迪經歷過更糟的論證來比較,現在想想,我覺得是不成立的,因為安迪對胡迪來說是特別的,因此胡迪能等、能忍。
2.
家族旅遊邦妮帶上了胡迪也是我先前提到的論點,有網友回覆,小孩子帶玩具出門就是「一把抓」,沒有在挑的,因此這不太能說明胡迪在邦妮心中是否依然有個位子。「一把抓」確實可能,當然也有可能是邦妮一個一個幫玩具點名後才帶出門,但我們先用「一把抓」的觀點來看待這件事,在我看來,胡迪如果那麼在乎自己這週有三次沒被拿起來玩的話,這個帶出門的橋段就有必要呈現,因為邦妮和胡迪間的一舉一動都會牽動到胡迪最後選擇結果的合理程度,而這個論證的重點並不是「邦妮有沒有忘記胡迪」,而是「胡迪有沒有覺得自己並未被忘記」,出發點不一樣。他有沒有在被拿起來的瞬間感到欣慰或是開心或是有其他情緒,這個細節是重要的。再者,若邦妮真的一一點名玩具呢?如果是這樣胡迪的感覺又是如何呢?
如果結局真的要推向「胡迪離開邦妮」,我絕對會把這個段落呈現出來,為了讓胡迪能更無懸念的離開邦妮,也讓觀眾不會太覺得胡迪背棄了信仰,我會讓邦妮不帶胡迪出門,結果是胡迪自己跳上車,或是來個更殘酷的,邦妮「一把抓」玩具,胡迪發現自己沒有被邦妮忘記正高興,然後邦妮覺得包包太重就把胡迪丟回家,丟的速度就跟邦妮在電影裡說「嗨玩具!掰玩具!」的速度一樣,然後胡迪在悲情地去追車。
3.
雖然只有短暫的一幕,在胡迪一直試著阻止叉奇跳垃圾桶的其中一段,邦妮有拿著胡迪和叉奇一起玩。雖說這段的重點是要呈現胡迪忙於應付叉奇的行為,進而感到疲倦的過程,但中間竟然穿插了胡迪被拿起來玩的橋段,而且那幕明顯沒有看到其他玩具的影子,也就是說邦妮只帶著叉奇和胡迪下車玩,這也就和胡迪覺得邦妮不需要他的論點產生了微小的矛盾,雖然是個細微的過程,但依然不可忽略,胡迪還是個能帶給邦妮歡樂的玩具。所以如果要讓「不需要」的情況更加成立,這段就不應該出現。
4.
雖然邦妮只想著叉奇都沒有想到胡迪,但這個遺忘並沒有針對性,在出遊這段期間,被忘記並不是胡迪獨有的,由於邦妮整個人的心思都在叉奇身上,甚至幾乎沒有看其他玩具一眼,哪個玩具不見他都不會發現的,如果編劇想用這點來做文章,我覺得劇情可以安排個「離開露營地前的點名」,在邦妮媽媽問她東西是不是都帶了那段,讓邦妮幫所有玩具點名,唯獨忘記胡迪,再一次加強胡迪對邦妮來說可有可無的感覺。
二、胡迪與安迪
先前我表示到,針對胡迪把對安迪的情感投射在邦妮身上,我所冀望的結局應該為何,但在看完眾多回覆後,我才發現我也掉入了「角色怎麼選擇會讓觀眾感動、覺得有趣?」的陷阱中,結局不是最大的問題,而是過程,是角色「為何如此選擇」的原因,因此,無論結局走向「分離」還是「復合」,我都覺得現在的劇本缺少了一個更宏觀的角色,就是一個換過很多主人的玩具,而這個角色的價值觀是和寶貝站在對立面的存在。由於胡迪的情感投射在這個故事的設定中是個無解的問題,所以我才覺得需要有一個更高層次的角色來給予胡迪提點,由這個角色告訴胡迪,換過如此多主人的他心境如何,面對情感投射時他又會怎麼辦,他是否覺得一輩子都待在孩子身邊值得?藉此讓胡迪更深入地去思考去留的問題,進而讓決定的結果更加有力。
三、結局的另一種可能性
雖然我認為過程比選擇結果重要,但在不改動這次任何情節的前提下,若要同時兼顧角色形象、自由、信仰和友情,我覺得比較好的結局應該是(接在我上次冀望的結局後面),「胡迪認清邦妮並非安迪,因此他願意以全新且健康的心態面對她、愛她。並且請求寶貝等他,直到他正式被邦妮拋棄的那一天,直到他要被收進閣樓的那一天,直到邦妮如同安迪長到不需要他的那一天,他就會回來找她」,我知道有人會覺得這樣不現實,太浪漫,但,這本來就不是一個寫實的故事,他們不是寫實的存在,玩具不老不死,這樣的設定讓他們有「本錢」這麼做。而這樣結尾的格局對我來說會更加厚實,並且和前三集回家的目標比,也多了一層新的意義,也就不會有老戲重唱、換湯不換藥的感覺。而且這樣尼士尼也還是可以出續集啦。
四、自由意志的展現是否可行
這是我看到最多不認同我論點的回覆,認為我基於前三集的世界觀,太過預設這次故事的走向,對劇情有過多的「情緒勒索」,覺得玩具不該「踰矩」。由於我上次在書寫時真的太過情緒化,讓感性影響了我的理性,強化了不滿的情緒,用字失了精準度,文字、表達的方式、論點的比重分配不均造成認知上的誤會,為此先說聲對不起,我應該收起過多的情緒,更平實地書寫評論。
其實我不是不同意「自由意志」的設定,而是沒有辦法接受,在過短、缺乏細節的篇幅中置入一個全新的價值觀。換言之,「自由意志」的展現是可以出現的,但基於前三集帶給人們的感覺,這個新觀念需要更完善的介紹到觀眾眼前。是的,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說到「編劇默認可以毀壞性無限上綱的設定」,這句話現在看來,確實有失精準且前提框架太明顯,因此我要反問我自己一個問題:「毀壞性無限上綱不行嗎?」我因為沉醉在捍衛原先三集價值的使命感中,寫了過多無意的例證,卻忘了我文章開頭打的話「其實我完全能接受改變,要放下原有的價值觀去擁抱另一個也是絕對可能的」,因此,重點應該在於「如何讓毀壞性無限上綱的設定無違和地出現在這個世界裡」,這才是我想說的,但引薦這個「自由意志」的過程實在太過草率且倉促,基本上是強行置入,而這也是我沒有辦法接受第4集的主要原因。但如果真的寫出了一個超完美的劇本,說不定,只是說不定,玩具登山、蓋房子自己住、旅遊、和人類建交,在玩具總動員的世界裡都都是有可能發生的(殺人就算了,這是迪士尼,真的沒機會變成《腸腸搞轟趴》),這才應該是我的結論,上一篇的結論,有其道理,但抨擊的點不夠深入,發洩程度居多。
最後,還是要不免俗地再和所有給予我批評指教的人們一個大大的感謝,有你們我才能更深入自己的論點,去挖掘更多本質上的問題,這篇「論文」從題目就受情緒左右,是你們讓我看清了這件事,因此讓我能更冷靜的分析問題,讓我能再向後退個幾步,把事情的全貌看得更清楚,由衷感謝,玩具世界並沒有崩解,他只是被草率的對待,崩解的,真的,是我這個粉絲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