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家園》人人是孤島

2019/03/10|電影作品討論

《再見家園》Archipelago 2010



導演:Joanna Hogg



今年甫獲日舞影展劇情片大獎的《The Souvenir》(2019),英國女導演Joanna Hogg執導,吸引了筆者的注意,便找了導演過去的電影來看。



《再見家園》的故事很簡單,成年的兒子(Tom Hiddleston飾演)準備到非洲當義工,利用假期跟家人團聚,回到小時候成長的住家,度過幾天悠閒。電影透過這一個小家庭,看似平常的假期,講述家人之間不可道的失信與猜疑,原本和樂、久違的相聚卻意外生成海嘯肆虐,以致血脈錯節。整部電影像是待補的拼圖,或是如同一幅不停用筆刷渲染的抽象畫,期望產出一件完整、無暇、富有象徵含意的作品,而導演以節制引出富有細膩感情的全家福特寫。



母親習畫,平時養成繪畫跟想像的習慣,透過這次假期,想要讓兒子再見生父一面,但生父遲遲不到,永遠在電話的另一端,而母親可以忍氣吞聲,也可以對他大聲咆哮。



女兒成年,亭亭玉立,不僅是母親的女兒,也像是姊妹,有話直說的個性,其實有時讓旁人難堪,那是誠實,那是抱怨,那是怒火,那是衝撞。對兄弟奢侈的選擇,對父親遲遲的空缺,對物質偶爾的不全,她像是控制品質的管理者,有點挑剔,有點缺乏同理,有點自我中心,因為責任重重的壓在身上。



兒子自主、年輕、英俊,陽光男孩,素食主義者,富有救人濟世的同理心,準備出發到非洲做大事。他經由這次假期,了解自身忽略家人的感受,陷入選擇的兩難,表現他心中仍在找尋一種可以安穩自我的天地,亟需要一名帶領他的人。



受雇於這家的廚娘,為他們料理雜務。因為工作遇見看似個和樂的家庭的他們,但隔了一層距離,是階級,是隔閡,是不忍,那是種無形的壓力。作為一個外人,結果面對的是家庭內部的私情,即便只是個單純的居家工作,也會顯得格格不入。



畫家友人作為長者,不僅引領母女兩人的繪畫概念與技巧,也向兒子提出生命建言,就如同替補了長期缺席的父執輩,但他多數的時候只能沉默寡言,因為他真的不是這一家的人,只是旁觀者。



父親到底在哪?電話連結的是腳色聽見的聲音,但觀眾無法聽見、看見這位腳色們所稱的父親、丈夫。兒子會模仿父親的聲調,女兒會說父親的趣事,母親會談論丈夫的價值觀,但沒有人知道這位「父親」是誰?在哪?長相如何?而整棟房子唯一可以代表這位父親的是那幅跨在客廳的畫作,不過,三人在場的時候,把畫拿走了,嫌畫醜;三人離開時,又義務地將畫掛上去了。這幅畫是朦朧的印象畫,畫波濤的海,即便是畫,卻栩栩如生,既象徵了這家人的心境,也表示了父親的形象與地位,是模糊的、洶湧的、深刻的、不定的、搖盪的。



即便拿下了這幅畫作,空間看似寬敞,但多了空白;擺了回去,空間開始擁擠。每個人佔據這個家一角落,分別像是拼圖的一塊,而且是最靠近邊圍的那四角,而那四角總是最早出現,卻最晚湊齊以成形。



正因為《再見家園》的真誠,讓這部片有著難以忘懷的感觸。



圖片來源:IMDb


檢舉文章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