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有雷): 在人心惶惶的世界裡,有沒有多一點點的包容、多一點點的理解、多一點點的愛。

2021/11/30|電影作品討論



這次的瀑布,讓我意外的覺得,很貼切當代人的生活。但我覺得並不是故事背景是在covid-19的緣顧,而是他對於精神病的同理,那種不敢與人相處、想太多、注意力不集中、自我否定、每分每秒都活在恐慌的迂迴裡。這種活在恐慌中的感覺,猶如當代人的寫照,似乎也不用思覺失調,也能感受到被生活壓力追趕的那種恐慌。疫情,不過是更強化這種人心惶惶。



 



恐慌感,就像這部電影的重點,一直到結局都是。而且它很寫實。



 





 



從電影開頭,就是一群路人在過馬路,彼此帶著口罩不過問彼此,這種每天都能在每個人眼前上演的景象,看似稀鬆平常,而切換的家中的羅品文與小靜家中,也依然是彼此不想過問彼此。再到,羅品文的精神病發,失去社交能力,住進精神病院,一連串下來,那種生活在都市裡頭的緊繃感,加上covid-19的降臨,就有種莫名的寫實。就像警惕整個台灣社會一樣。



 



這電影,把台灣人惶恐不安的一面,都盡可能地拍出來了。疫情、公司裁員、經濟壓力、汲汲營營生活步調、課業壓力、離婚、冷漠、業務不誠實、長輩愛講大道理、太愛講專業術語、精神病、同理心需求、憂鬱,反正總總看下來,都是負面的居多,而且它很寫實,反倒有一種,我每天也是這樣過的感覺,而這些日常生活,原來客觀看待就是負面。而羅品文在我眼裡,就像一個,倒下去的人,對這種日常生活感到受不了而倒下的人,而這種人,在電影裡,還不只羅品文一個。



 





 



而她的倒下,因為精神病,導致荒廢事業,甚至拿女兒出氣,也絲毫不會認為她很過分,會這樣覺得不是因為她是精神病而同情她,而是能在她精神病的背後,能看到一個被生活摧殘的壓力。單親媽媽的壓力,為什麼撐住是應該的?為什麼為小孩奔波勞碌是應該的?小孩又不見得會孝訓你?我也能從媽媽的倒下,去看到原來媽媽這麼孝敬女兒、要女兒做自己有興趣的、存錢給她出國。而何時,孝敬女兒是媽媽應該要做的呢?



 



可辛虧,那種媽媽孝敬兒女,兒女不懂得孝敬媽媽,這種現代人寫照,在這電影裡沒有,因為小靜很孝順。



 





 



看著她說著:「反正我也不知道我的興趣是什麼?每個科系都有每個科系的發展性,」如此孝順,把父母看得比自己課業還重要,似乎觸碰到一種,是否現代的年輕人,都是顧興趣比顧爸媽還重要的即視感。更大的即視感是,原本的小靜也不過只是努力讀書的小孩,似乎也很乖,就像現代乖小孩一樣,可是,努力做個乖小孩,絕對稱不上是孝順。為什麼? 因為像小靜後段這樣的照顧母親,才是真正孝順,任何事情都先想到父母、同理她、自己事情先擺後面,其實這種概念,才是真正的孝順。



 



可是電影並沒有把小靜描繪成一個完美的孝子,畢竟她還是恨爸爸,在中國~一個完美的孝子,是連爸媽想陷害他,他都還是無條件孝順(舜帝)。





 



一提到孝順,刻板印象又跑出來,是不是很儒家? 就連寫百孝經的作者白水老人,也是典型儒學者。不過鍾孟宏,也蠻常提到的儒家思想,《第四張畫》的大學、《陽光普照》的論語,但很感慨的是,這兩部電影教儒家的老師們,都被學生質疑:「那老師你會嗎? 那老師你相信嗎?」可悲是,老師會背誦教書,但真的相信又會做的,根本沒有,那這樣叫會?



 



其實當初看到這兩段戲,我是很感嘆地,現在國文老師很會背誦古代經典,但根本沒有半個老師相信,古代經典被拿來當作襯托墨水量的工具,拿來教學生,只是背誦跟理解意思,但你不一定要做?不一定要相信? 那這樣有什麼意義? 這種道理,似乎在鍾孟宏的電影裡,成為了笑話、諷刺。



 



下次有國文老師教你儒家,你也可以問他說:「老師你有格物致知修身齊家嗎? 你有惡衣惡食? 如果沒有,我就不聽」如果是這種標準,我想儒家真的可以消失了。不~~是早就消失了。



 





 



當然與儒家的關係,只是我的腦補,只是從我看到電影的橋段,去做延伸,可如今他在瀑布裡寫了一個孝子,很難讓我不聯想。但我認為這部電影,不是個提倡孝順的電影,因為有那個結局,一個孝子為何還會遇上這種大災難?



 



這種世間無常,在covid-19肆虐下,更是寫實。更讓我感受到一種,活著真的是一件很悲觀的事,從開頭到最後,儘管中後段有王淨與陳以文給電影添加不少溫暖,不過到最後的結局,還是打回一種,人生無常這種悲觀,可也像導演講的,最後還是給了大家希望(小靜還活著)。



 



但這電影最後要表達的,我覺得還是樂觀的,雖然電影中有很多悲觀、精神病、生活壓力、生命無常,而且又非常寫實。瀑布的腦中描述,更是一種悲觀,那種瀑布聲,就如生活中所有不好的經歷,像鬼魂附身揮之不去一樣,強制附著在腦袋裡,不管自己願不願意,都沒辦法自主,一定就像瀑布一樣不停息的流動在你腦中。



 



但即便活在恐慌中。依然還是遇的到肯接納你的、同理你的(陳以文)、還有孝順你的(王淨),即使遇上無常,或許還能有個不幸中的大幸(結局)。即使在人心惶惶的世界裡,還是有許多溫暖的時刻。



 



反應到現實,社會真的也很缺乏溫暖與愛,還有孝子的出現。



 





 



但瀑布拿大獎,我喊白說還是意外的,因為這部電影,讓我覺得有些太感性,就像那瀑布聲,也是很感性的描述。我也不過是被它的感性給共鳴到,我才覺得好看,但這或許能證明,它的感性是精準的,不是隨便亂感覺。但如果全部都沒被共鳴到的人,這部電影,還真是一個風格跳痛大的破碎片,前面恐怖片、中後又變溫馨片、最後結局更讓人錯愕。



 



但真如盧律銘講的,「電影可以很簡單的用被喜歡與不被喜歡來劃分,但其實在這些被喜歡與不被喜歡之餘,我們還有很多理由可以繼續走下去」。而最佳影片,坦白說,我還比較喜歡《美國女孩》,連觀眾票選都投給它,但在這之餘,瀑布還是有它自己的不可取代性。



 



而王淨說的,「希望總有一天這個社會,可以對那些與我們不一樣的人,多一點點的包容、多一點點的理解、多一點點的愛,」雖然看似很討暖又天真,就像這部電影一樣,但短短這幾句話,就已經是這部電影的重點了。



 



而,假設哪一天連包容與愛與溫暖,也變成與儒家一樣,被質問:「那老師你相信嗎?老師你會嗎?」那就真的慘了。



 



無鬼的存在空間 : https://www.facebook.com/noGHOSTS.BBB



 



 



 



 



 



 



 



 


檢舉文章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