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序性失憶電影有感 集結成三部曲!

2018/08/28|電影作品討論

其實一開始對這種失憶題材無感,覺得又是藉著疾病來作為電影的轉折點,想賺觀眾的眼淚



直到修完認知心理學,得知患有癲癇的H.M爲解除癲癇的症狀,切除了部分的海馬體(海馬迴是主要形成記憶的構造)而無法形成新記憶的著名案例



才真正解除我對於失憶症題材的疑惑,反而越來越有興趣,因此找了一些相關電影來研究



依照電影探討「順向性失憶」的深度,我想集結成「失憶電影三部曲」:近期要上映的《我們的50次初吻》—>《別相信任何人》—>《記憶拼圖》



三部電影都是在描寫主角因腦部受傷後,無法形成長期記憶的故事。但三部的切入點卻相差甚遠,《我們的50次初吻》是女主角車禍後一直停留在20歲的記憶,她的家人為了不讓她知道這件事而試圖隱滿,直到她發現真相,開始面對自己的疾病並且談戀愛,生育小孩的過程。算是比較初期要去面臨這樣的情形,在描繪家人選擇隱滿真相的矛盾格外細膩,可以看出對親人的愛其中延伸的糾結與心痛。





本部也著重於「愛一個只能記住自己一天的人」是多麽心碎、需要勇氣的一件事。



 



《別相信任何人》有點像是延續《我們的50次初吻》所擔憂的情節,其實有點像是《50次初吻》的第二集。人物設定來到了50歲,女主角一樣是20歲左右腦部受傷而無法形成短期記憶,每天起床認不得躺在身旁的老公,靠著醫生每天早上的來電,告知她相機在衣櫥下的盒子裡,讓她透過自己錄的影像去了解過去發生什麼事。但劇情就和《初吻》差得遠了,透過一些訊息的拼接,她開始懷疑眼前的老公是什麼人,發現以前自己甚至有個兒子,過去的回憶時不時撇過腦海,她不知道該信任誰的話。電影將無法擁有過去20年記憶的人的惶恐與不安,透過畫面的緊湊突顯出來。





 



《別相信任何人》其實比較像是一部推理的電影,同時探討「信任」,究竟眼前哪個是真實,哪個可以信任,怎樣才能信任。因為沒有任何前情提要,觀眾只能跟著電影時序演進,像是女主角沒有記憶一樣,僅能藉由角色間的對白漸漸拼湊出過去20年的形狀。整部電影一直扣合著「順序性失憶」的議題,女主角的老公之所以帶著小孩離開女主角,是為了讓小孩的生活能夠安穩健康;假冒Ben的Mike是因為無法被記得,只能選擇讓自己成為Ben以獲得女主角實名的愛。這些確實是患了這種病的人,很難突破的問題,也讓人更深刻感受到「記憶的重要」。



 



可是,恰恰,諾蘭的《記憶拼圖》就為這樣的註解提出了一個可以反駁、有力的角度。





《記憶拼圖》的剪輯真的是一個亂七八糟哈哈哈,這麼說是因為第一次看完真的超級複雜,黑白、彩色的畫面穿插,看到最後,兩條時間線交會時才能理解諾蘭到底想說什麼,在那之前就是一個很混亂的狀態~非常需要二刷!劇情設定一樣是因為腦部受傷所以造成了長期記憶無法形成,但相比前兩部,男主角的記憶更短暫,大約幾小時就遺忘。加上有犯罪的元素在裡面,相比前兩部更加懸疑。



非常喜歡諾蘭以及編劇對於男主角的理解,將「順序性失憶」的人的面向更加擴大,並且將「失去記憶,人們是否能存活」的疑問,延伸到「I want to believe that my action still have meaning,even I can’t remember. 」將人的黑暗面呈現出來。「人會選擇自己所相信的以維持自己存活的價值。」其實這個道理運用到人都一樣,不願面對真相,寧願捏造自己的真相,更可怕的是試圖讓人相信自己的真相。不只是男主角,人都會趨向於選擇相信自己想相信的。



失憶電影很多,剛好這三部電影都是講述順序性失憶,主體上非常雷同,但敘述手法、想表達的含義都不一樣。情感關係上,第一部屬於「建立關係中」、第二部是「正在進行關係」、第三部則傾向於「結束後的關係」。從很多層面去分析,一次吸收很有意思。但我最喜歡的還是點出黑暗面的《記憶拼圖》,不只是探討順序性記憶的問題,更延伸到人對於「記憶」的依賴,那個若即若離的距離感。



最後,有推薦「記憶\大腦」相關電影也可以推薦給我~



 


檢舉文章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