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Sebox
希臘導演尤格藍西莫(Yorgos Lanthimos)在 2009 年推出第二部電影長片《非普通教慾》(Dogtooth),拿下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大獎,更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也創造了一波全新的「希臘詭異新浪潮」(Greek Weird Wave),以極端的背景設定打造觀眾前所未有的觀影經驗。2015 年推出《單身動物園》(The Lobster),拿下坎城影展評審團獎,也在台灣拿下了相當漂亮的票房成績,這部詭異愛情電影在台灣形成一股旋風,也讓尤格藍西莫(或是大家常說的《單身動物園》導演)在台灣打開了知名度。
尤格藍西莫以《單身動物園》走進好萊塢,在坎城首映的新作品《聖鹿之死》(The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再度找來柯林法洛(Colin Farrell)合作,卡司更加入了奧斯卡影后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不過此部作品並不像《單身動物園》那樣好親近,反而回歸到《非普通教慾》、《非普通服務》(Alps)那種「非普通」的觀影體驗,甚至有外國媒體直接表示,之於《聖鹿之死》的詭異,《單身動物園》就像是尤格藍西莫的《變形金剛》。故事敘述柯林法洛飾演的外科醫生史蒂芬本來過著相當不錯的日子,卻因為一名年輕男孩與過去的醫療糾紛,打亂了史蒂芬的以及家人們的平靜生活,史蒂芬也被迫為了無意奪走的性命附上代價。
片名《聖鹿之死》就暗示了希臘悲劇的引用,三大悲劇大師之一的歐里庇得斯(Euripides)所著作的《伊菲格納亞在奧里斯》(Iphigenia in Aulis),劇情大致上是希臘英雄在打獵時不小心射殺了月亮女神阿提密斯的神鹿,大祭司卡爾卡斯必須要將他的女兒獻祭才能讓希臘人們出發征服特洛伊。在概梗上,《聖鹿之死》幾乎完整引用了這樣的設定,不過相反於歐里庇得斯主要聚焦在女性心理,尤格藍西莫從更擅長的男性角色出發,帶著觀眾進入史蒂芬被迫贖罪的掙扎旅程。
電影開頭就讓觀眾從史蒂芬的手術室感受的詭異且血淋淋的視覺感受,從攝影手法看這部電影,最能作為相似範例的就是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的經典作品《鬼店》(The Shinning),大量的推軌鏡頭跟著角色們移動,與《鬼店》裡面鏡頭跟著小主角丹尼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聖鹿謀殺案》的影像語言又非堆疊恐怖氛圍這麼單純,反而給觀眾一種《肌膚之侵》(Under the Skin)的懸疑、科幻感受。面對即將來臨但未知的影像,透過推軌鏡頭,坐在電影院裡的觀眾只能擔任被動的角色感受影像上隨時可能帶來的衝擊。
我們在《單身動物園》中看見柯林法洛有別於過去的演技,在尤格藍西莫的詭譎影像影語言中,觀眾可以感受到看似極端扁平,事實上卻極端波濤洶湧的戲劇層次。不過柯林法洛在《聖鹿之死》反而不是那麼突出,但並不是負面的不突出,而是因為包括妮可基嫚、拉菲卡西迪(Raffey Cassidy),以及這次的靈魂人物小男孩貝瑞柯漢(Barry Keoghan)在內,所有人的演技都在同一條水平線上,快速的對白如同機關槍一樣互相擊發,面無表情地表演著如同儀式般的情感來往,在壓迫的視覺感受下考驗著觀眾的心臟耐力。
在《聖鹿之死》裡角色的表現都是具有控制慾的,史蒂芬對於疾病的掌控、妮可基嫚對於家庭的掌控、貝瑞柯漢對於史蒂芬命運的掌控,這些控制在令人很快聯想到《愛慕》(Amour)導演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1997 年的作品《大快人心》(Funny Games)。以貝瑞柯漢所飾演的男孩為主軸,突如其來地進入某一個家庭的設定,加上毫無憐憫之心的殘忍行徑,在冷冽的影像語言中更能感受到其作為唯一了解全盤局勢的硬蕊作風。
尤格藍西莫以「催眠」作為小男孩之所以能夠操控整個家庭的主要原因,儘管電影不像《逃出絕命鎮》(Get Out)那樣明顯呈現催眠的過程,在記者會中妮可基嫚還是間接地承認了這個設定,也讓這部電影從神祕學的領域被拉回了心理驚悚的範疇。除了影像上極端到令人感到害怕的心理壓力外,故事的後段也有相當激烈、殘忍的暴力行為,這樣的暴力對於成年的觀眾來說還在能夠接受的範圍之內,然而主要演出的的演員中年紀最小的桑尼蘇吉(Sunny Suljic)只有 11 歲,很難想像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狀態下,要如何理解這樣的劇情設定。
觀賞《聖鹿謀殺案》所需要的心理建設很高,觀眾如何在還無法理解事實真相的同時,必須渡過相當壓迫的觀影經驗,對於台灣的觀眾來說,《單身動物園》所遺留美好想像,很有可能讓這部電影成為意料之外的黑暗體驗。不過也正因為如此,尤格藍西莫再次證明了最有趣的當代電影導演之一的身分,也期待這波「希臘詭異新浪潮」會帶給我們更多元的影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