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Allen Hsu
一部好看的鬼片,在我看來必須具備至少一項要素:呈現特定文化對於超自然世界的想像與敘述,或者反映現實生活中某種集體共同的恐懼,嚇不嚇人,倒是其次。《靈病》(It Follows)就是後者的出色範例。
女主角Jay與自己理想的白馬王子Hugh展開約會,殊不知激情過後,Hugh竟然告訴Jay自己把某個東西(thing)傳給了她,還說只有透過性交把它傳遞給下一個人,否則「它」(it)將會出現,找到妳、殺死妳,再一路殺回源頭。看似都市傳說般的設定,加上中文翻譯的片名採借與「淋病」同音的「靈病」,乍看之下雖然在傳遞貞潔、自愛的衛道訊息,彷彿在告誡性生活混亂的青少年必將遭受懲罰,事實上卻完全相反,《靈病》恰好是將這般對於「性」保守與壓抑的道德約束與教條,譬喻成會化身為路人、只有被詛咒者看得到、移動緩慢卻窮追不捨的「它」,用針對性且慢到詭異的窒息逼近,同時無所不在難以辨識的蹤跡,反映出青少年對於性行為受到成人規訓與懲罰的恐懼。
整部電影中,幾乎沒有留給成人的角色任何特寫,他們淪為背景,甚至只以畫外音(off-camera dialogue)的方式出現,當主角們求救無門時更是直接略過他們,「如果我媽知道的話會殺了我!」這句話即清楚暗示了家長平日對於子女性行為的規束,透過家教儼然形成他們對自己的監控,儘管克制不了自己的慾望,發生意外時卻三緘其口,徒增對自我的羞恥。然而,電影卻又以成人作為「它」大多數現形時的樣貌,呼應著女性友人Yara提到父母對於底特律八英哩(8 miles)界線不得跨越的警告,透露成人亦對青少年劃下一道性行為的界線,不得逾越;而當「它」用性暴力的形式殺死被詛咒之人,又何嘗不是在批判社會大眾的病態,對於性行為不檢點之人說出等彷彿是此人淫亂在前、因此以其人之道教訓她也無不妥的語言或物理暴力。
儘管電影中唯一拍出被殺過程的是男性,但這種汙名的對象一般仍以女性為主,我們尤其透過Jay的角度去感受到年輕女性在父權之下的弱勢。成人象徵保守與權威,「它」以此現形便深具上對下懲罰的意味,而其他如小孩、少女的樣貌,則在諷刺對於性的禁聲與迫害在群眾之中無所不在,人人皆可能會是以言語、目光甚至行為對待之的暴力行使者。這也是為什麼到了片尾,鏡頭要從呈現男女主角的背影,不就是要以類似「它」的視角,將質疑丟給觀眾:當我們面對這樣一對「淫亂」的少年少女,會選擇的是包容與理解,還是如「它」一般無止盡地追殺?
電影也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在性/愛的二元上著墨了男女間的相互關係:Jay一開始遭受Hugh/Jeff欺騙,在以為美夢成真的瞬間遭受背叛,已在暗示性不一定是愛的保證;接著與見義勇為的過往情人Greg上床,但Greg卻在不相信詛咒的情形下慘死,說明了信任之於感情的重要性;飽受打擊的Jay後來豁出去地將詛咒傳給在海邊偶遇的少年(們?),此時的性已然與愛毫無關係、只是保命的手段;最後Jay在青梅竹馬Paul的幫助下擊退「它」,才終於以主動的女上男下體位與之交合,片末兩人牽手走在傍晚的街道,儘管遠方仍有可疑的身影緩步在後,卻是第一次藉著信任與患難將性與愛相連一致。
劇情之外,《靈病》的畫面也十分精采了。不時出現的三百六十度一鏡到底運鏡,除了在畫面的一隅透露鬼影、製造緊張感之外,也用環視的方式表達不可見暴力的無所不在。此外,許多的鏡頭不時地捕捉到對女體的凝視,不論是Jay鄰居家偷窺的小男孩,還是男性角色對Jay或其他女角身體的一瞥,甚至連觀眾,在片頭就無可避免地觀看著同樣受詛咒的Annie露著一雙長腿四處晃蕩,但下一個畫面,我們就看到她雙腿被扭曲折斷的橫屍海邊,慾望投射的部位支離破碎。當我們覺得女體不再充滿誘惑,才是最能強調女體原具性吸引力的時刻,才能帶出後續對於凝視女體的批判。再者,水在電影中也扮演著重要的符號,有如在對應「性」一般,Jay既在自家泳池中悠游,想望著晚上的約會也意識到自己被偷窺,仍對理想的性充滿的憧憬以及寫意;在義無反顧決定將詛咒傳遞給陌生人時則踏入海中,並且在回家後放掉泳池的水,宣告自己已對原本性觀念感生歪斜。最後,她在公共泳池旁看著被染紅的池水,則彷彿聯想到自己歷經詛咒同樣汙穢不堪的性遭逢。
緩慢展開的節奏、低沉壓抑的配樂,配合上冷冽無溫度的鏡頭操作,《靈病》不用突如其來的音效和畫面,甚至是讓人膽顫的造型化妝,單單抓住青少年生活中來自父母、成人、群眾對於性的壓迫,藉此延伸與開展,也能營造出不寒而慄的故事氛圍與寓意,和一般廉價的驚嚇手法不同,《靈病》勾起觀看《靈動:鬼影實錄》(Paranormal Activity)時對於親密、私人的「家」被異化的害怕,一旦有著現實生活的經驗基礎,電影的後勁才會湧現,才會是真正的毛骨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