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從繪畫到電影,讓我們穿越時空找到電影的發明者

2015/06/03|專題報導
by seboxhong

文/ Sebox


電影的演進有如浪潮一般,隨著前人發現的形式,創作者們一個個站在歷史的巨人肩膀上,創造出更新、更有趣的電影類型。不過回顧電影發展的開端,電影究竟是怎麼樣被發明出來的呢?電影從序列圖像的呈現開始,在19世紀有許多人發明了簡便器材,讓原本靜止的影像,透過人體本身的美妙缺陷「視覺暫留」(Persistence of Vision),從靜變動。「視覺暫留」也就是人眼在觀看動態物體時,會殘留0.1到0.4秒左右的圖像,而科學家也研究出,若是一秒鐘看見24格連續動作的靜止影像,大腦便會產生錯覺認為它是一個動態影像。發明家們便抓準了這個有趣的缺陷,製作出各式各樣的裝置,讓人們看見過去靜止的圖片動了起來。


1824年的「留影盤」(Thaumatrope),由Dr. John Ayrton Paris發明,這是最早應用於視覺暫留的小玩具,快速翻轉一個兩面畫有不同圖案的圓盤,將兩個圖片合而為一。



1831年發明的「幻透盤」(Fantascope)將連續動作的圖片畫在圓形的紙片上,快速旋轉此圓盤,讓靜態圖片因為視覺暫留動起來。例如1833年Thomas Mann Bayne所製作的《Rats》





1834年出現的「頻閃觀測器」(Stroboscope),這項裝置在1867年被改良為走馬盤(Zootrope),同樣利用人類的視覺缺陷,以不同的轉動頻率找出人眼幻覺產生的動態影像。走馬盤將這幾種技術改良,由英國發明家William George Horner,將連續動作畫在一長條的紙上,將紙條圍成圓形,外圍再罩上一層挖了小洞的紙,從洞中便可看到正在動作的影像。後來更進化成Praxinoscope,在走馬盤的中間放上鏡子,讓盤內的序列圖片透過鏡子的反射,產生動態影像的錯覺。



緊接著就是銀版攝影法(Daguerreotype)的發明,也稱作達蓋爾攝影法。達蓋爾利用拋光後的銅板與化學液體作用,再以水銀蒸汽在塗上銀鹽的銅板表面產生化學反應,讓光線在銅板上產生還原作用,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顯影,最後放進食鹽溶液中定影,便可以製作出一張照片。攝影的發明對於過去只能手繪的動態影像玩具來說是一大突破,1878年Eadweard Muybridge將馬跑步的影像,透過24台相機連續拍攝,產生出了動態影像,他也獲得拍攝動態影像的專利。



我們熟知的《火車進站》(Arrival of a Train at La Ciotat)導演盧米埃兄弟(Auguste and Louis Lumière)被多數人認為是電影的發明者,他們在1895年於法國咖啡廳放映了《火車進站》,真實的影像甚至讓觀眾誤以為火車真的要從螢幕衝出來撞上他們。盧米埃兄弟便開始了拍攝電影、放映電影這樣最基礎的藝術與商業融合營利模式。然而也有另一派說法認為,其實艾蒂安朱爾馬雷(Étienne-Jules Marey)才是第一個電影發明者。





馬雷是一名法國科學家,專精於醫學方面相關研究,他在1882年就發明了攝影槍(Chronophotographic Gun),類似左輪手槍造型的攝影機,一秒可以拍下12張照片,透過連續動作照片研究動物動作細節。而他在盧米埃兄弟之前便開始使用攝影技術記錄影像,只不過他的影像創作並不是敘述一個故事,或呈現某一段時間發生的事情,而是將動物的動作拍攝記錄後,分析其動作的細節。人眼礙於視覺暫留的缺陷,無法仔細看清楚動作的每一個過程,馬雷利用這項技術研究動物動作細節,其骨骼、肌肉等不同部位的細部動作順序,他也提出了貓咪落地時總是前腳先落地等理論,於1894年就推出了他的著作〈Le Mouvement〉(運動)。



從電影的發展脈絡看下來,馬雷似乎是第一個著手動態影像記錄的人,但他的發展方向並不以我們現在認定的電影娛樂出發,而是將其推向醫療、生物科學等領域。盧米埃兄弟則將電影技術帶向商業與藝術融合的模式發展,更近似於我們現在所認知的「電影」。過去有許多的創作者將電影視為一種幻術、魔術,甚至與馬戲團的表演融合,而藝術與媒介甚至是商業的融合,是我們現今對於電影的定義,動態影像的發展也隨著科技的進步發展出更多的可能性,或許未來人們不再像我們一樣走進電影院觀看大螢幕,而我們現在的觀影方式將會成為未來的研究對象也說不定。了解電影的發展過程,更能了解為什麼,數位攝影發達的現在,有許多導演仍然堅持使用底片拍攝的原因。或許是對影像品質的堅持,也或許是對過去電影先驅的致敬。無論如何,電影的存在將會繼續背負傳達訊息給觀眾的使命,進而改變這個世界,讓它變得更好。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