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Sebox、攝影:王愷云
由公共電視全新推出的電視電影單元「公視新創電影」,首波祭出了由《衣櫃裡的貓》新銳導演曾英庭執導的《最後的詩句》,找來傅孟柏飾演男主角施人傑,溫貞菱飾演女主角李曉萍,以「青年貧窮」為母題創作了這個橫跨 16 年的現代愛情故事,深刻地將兩人關係為主要文本的電影,包裝了一整個年輕世代所面對的現實與殘酷。狂熱球相當高興有機會與導演曾英庭聊聊這次的拍攝過程,分享這部力道強勁的作品如何與自己互相影響。
當初創作這個劇本的動機是什麼呢?
這可以算是公視給我的一個有趣的命題作文任務吧(笑)。我自己也與「貧窮」相處了很久,對於這樣的母題相當熟悉,又因為我是一個男性導演,所以試圖以自己最了解的貧窮男性為出發點,我就從我這個世代開始想像,透過一段長時間的關係,間接或直接呈現出在這樣的背景、環境底下,一對伴侶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他們又要如何抱持著美好的想像來面對這個世界。
在電影裡面你使用了幾個重要的政治事件的新聞片段,這樣的安排除了有助於時間的推進以外,還有什麼目的性的因素嗎?
一開始在劇本發想的時候,我就很希望能夠透過兩個人的關係,從他們對於美好家庭、幸福生活的幻想,展現出這樣的生活根本不容易、不簡單。我使用了這五、六個段落,包括幾次的總統大選,是因為我自己對於選舉感受到一個相當奇怪的現象。選舉前為了要拉攏年輕選票,候選人都會給出年輕人一些關於「幸福生活」的保障,但等到真正選舉結束了,這些年輕選民又回到了同樣的狀況之中。另外,我們常常會說年輕人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但誰才是國家的主人翁呢?年輕人的選票究竟能為他們選擇什麼?
這些新聞片段或許不會在當下影響這兩個主角的生活,但或許 2006 年的新聞事件,在橫跨了 16 年的故事中,到了幾年後才慢慢地在他們生處的環境裡面發酵,間接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我認為這些政治狀態與我們的生活都是環環相扣的,每一次的事件或許不會對於這個社會的人民造成直接的影響,但都會在幾年的時間裡潛移默化地改變生活的細節,我自己就感受到一層一層下來造成的改變,即便我們不是企業家,或是最核心的人物,這些改變還是會慢慢擴散到我們最平凡的人身上。
整部電影充滿了非常多關於「水」的不同意象,不論是一開始的戲水、牆壁發霉、或是最後施人傑被蔓延開來的水碰到,會想要使用水作為電影某個層面的母題的原因為何呢?
這其實是很直覺的決定,它有點模糊、曖昧,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些東西,你不確定他是美好或是醜陋的存在,這都是一體兩面的。水對我來說也是這樣的意象,它可以是很洶湧、很危險的,所以我在電影中放入了各種形象的水,也是想要與施人傑的多愁善感互相呼應。因為他最後選擇的工作不需要多愁善感,這個社會不需要他有多愁善感的特質,他也慢慢忽略了這些。可是生活中的某一個細節會讓他停下來思考,停下來感受這個畫面所保有的一絲感性。
我沒有辦法具體地解釋水在這部電影中的意義是什麼,但詩不就是這樣子嗎?(笑)我們的感受與想像,隨著每個人狀態會有不同的延伸,每個人對於詩的解讀都不一樣,而水的延伸性對我來書也是非常高的,所以就這樣放進了這個元素。
電影的最後給了觀眾一個相當悲傷的結局,我們也看到傅孟柏在演技上有相當驚人的突破,可以談談你是怎麼樣給演員指示的嗎?以及,為什麼最後施人傑會做出這˙決定。
應該是說我們本來說好的就是透過整個狹小的場景,讓演員自己去呈現出他們感受到的情緒,刻意去設計動作或是反應,如果演員真的進入了這個角色,他給予鏡頭的反饋就會是最真實的,所以我也就順著他的情緒調整了電影的編排。他那個時候的狀況其實是孑然一身的,他愛的人都不在身邊,一個接著一個離開他,到最後連這個世界上他最愛的曉萍,都在看似一切沒有問題了之後,還是決定離開他。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推薦或形容這部戲,你會怎麼說?
這是一部關於「勇氣」的電影,主角們幫我們這些在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同樣或類似狀態的人們死了一回,希望大家可以因此而活的更好一點。
《最後的詩句》以不到兩個小時的篇幅,為 16 年來台灣多數小民下了一個總結,也許你過得沒有劇中人物那麼不堪,也或許你的生活還爛上好多倍,但曾英庭影像中的那股寫實與冷靜卻一針見血,讓我們安靜又不自覺地進入了他設定的電影世界,一回頭卻又發現這其實跟真實的生活,相差不遠。電影將會在 3 月 17 日週五中午十二點起 LINE TV 播出,而 3 月 18 日週六晚上十一點則會在公共電視播出,喜歡的朋友們,歡迎一起欣賞簡單卻深刻的《最後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