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電影史小教室:各國電影的國際化發展與文化承襲

2015/07/13|專題報導
by seboxhong

文/ Sebox


前幾週講完了美國與法國幾個主要的電影市場,這週要來帶大家一窺當時其他國家在電影產業上的發展,雖然沒有美國、法國等地大幅度的發展,但其他國家的不同嘗試也是電影史上極為重要齒輪,重要的程度大概就像,你可以在Ikea吃到瑞典肉丸,或是喝到比利時啤酒,甚至是吃到用塔吉鍋煮的摩洛哥菜一樣重要。(認真貌)


丹麥製片人Ole Olsen在1906年出資創立了丹麥第一間電影公司Nordisk Film,由於當時的電影技術發展尚未純熟,多數的電影都是20秒左右的短片,但Nordisk的企圖心相當大,他們致力於製作長度更長的電影。其中一部最具有爭議性的電影莫過於1907年推出的《Lion Hunting》,11分鐘的篇幅雖然沒有太多劇情起伏,但其中一個獅子被殺的片段,是真實殺了兩隻獅子才拍攝成,這個非常具有爭議性的製作過程,讓它在丹麥境內沒有播放的機會,但卻在海外各國市場賺進了大把鈔票,總共賣出了259個拷貝片,甚至還製作了續集《Bear Hunting in Russia》。



義大利的電影發展與他國相同,一開始都以經典的書籍與舞台劇作為文本,而在1910年代時,電影工作者們利用了複雜的景片、華麗的服裝開始製作不一樣的電影,如Enrico Guazzoni製作的《暴君焚城錄》(Quo vadis)以及Giovanni Pastrone拍攝的《Cabiria》,都展現了義大利電影發展精緻的一面,細節處理的相當精美的大場面,在國內外都獲得相當好的迴響,也奠定了義大利電影的史詩性。然而這些大預算的電影製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過後,因為物資的缺乏沒有辦法繼續下去,便有了義大利電影史上最據代表性的「新寫實主義」的誕生。


acte



我們前幾週有聊到電影的起源究竟是從何開始,其實在德國有一對Skladanowsky兄弟,也在1985年前後製作出了Bioskop,讓他們可以用一秒16格投影製作出最簡易的電影,他們在1895至1905年間製作了將近30部短片。他們早在1895年的11月就進行了電影放映,比盧米埃兄弟12月的放映還要更早,但之後卻沒有被重視,甚至因為執照的問題他們停止接下來的放映。他們傳奇的故事在1995年被大導演文溫德斯(Wim Wenders)拍成《光之幻影》(A Trick of Light),再次讓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浮上檯面。



德國的電影產業一開始主要的觀眾都是社會背景較高層的上流人士,但樣的新鮮感並沒有在上流社會停留太久,觀眾群漸漸變成中產階級以及勞工階級人口。而這也開啟了德國電影的新方向,創作者們開始將經典的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如艾倫坡(Edgar Allan Poe)的作品《布拉格的大學生》(The Student of Prague)便是這個潮流的代表作品之一。而這部作品也成為「德國表現主義」的起源,舞台劇式的表演方式,也影響了後續的國電影的發展。而在德國政府的支持下,1917年創立了UFA製片廠,大力支持德國電影產業,「德國表現主義」也因此影響了世界各國的電影發展。




同樣在發展中的中國,於1905年拍攝了第一部影片《定軍山》,將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在鏡頭前表演了的幾個片段,開啟了中國人拍攝電影的旅程。當時北京豐泰照相館與大觀樓影戲院老闆任慶泰認為,電影的長度過短,內容與形式又清一色洋派,他希望能夠自己將一些中國傳統的文化拍進電影中,又剛好遇到京劇名角譚鑫培的大壽,於是這樣子記錄傳統戲劇的電影形式便開始風行於中國,許多經典的傳統京劇都被收錄進底片中。


0


在1913年時,這樣純屬記錄的形式第一次被打破,中國拍攝了第一劇情部短片《難夫難妻》,由雙導演張石川、鄭正秋執導。電影描寫了一對年輕的男女在封建制度下,經歷一系列結婚的繁文褥節。這打開了中國在電影產業發展的一道門,讓中國電影開始往更精緻的路線發展,包含了劇情的設定以及拍攝技術的升級,中國的電影工作者跟隨著國外的體制開始創立電影公司,「明星」、「聯華」與「天一」三大公司成為中國電影界的龍頭,推動華語電影的巨輪向前滾動。


485_201209281533161OTXy



世界各地同時也有許多國家發展出自己的電影產業,如印度由於被英國殖民的緣故,在1912年才開始發展電影產業,而「印度斯坦影業」也在1913年開始比照各國電影產業發展模式前進。日本在1899年就開始了紀實影片的拍攝,一直到1918年才由電影藝術協會發起純電影劇運動,由歸山教正等人開始在外景拍攝電影,並起開始使用女演員,捨棄了過去男扮女裝的作法。




[caption id="attachment_55403" align="alignnone" width="700"]king-harishchandra 印度第一部電影《Shree pundalik》[/caption]

至於台灣電影由於當時正值日本統治時期,第一部在台灣拍攝的電影是由日本人高松豐次郎,於1907年帶著攝影機在全台灣一百多個地點取景的《台灣實況紹介》,主要將日本當時在台灣所發展的建設、農工業、風土民情、文化背景以及原住民等,都記錄在底片上。而我們認知的劇情片則是到了1925年才由劉喜陽、李松峰等人組成的台灣映畫研究會製作的《誰知過》。




[caption id="attachment_55402" align="alignnone" width="450"]台灣實況紹介 台灣實況紹介[/caption]

由於地緣或是政經關係,各國在電影產業發展的路線都不盡相同,不過可以發現同樣都由紀實影片開始,接下來拍攝經典書籍或是舞台劇後,才會開始真正的創作劇情電影。研究各國的電影史或許只能了解其歷史脈絡,但當我們將電影史打橫著看時,便可以發現各國電影產業會有非常相似之處,卻在細節有非常有趣的相異點。經過了幾個禮拜的基礎介紹,下週我們即將進入影響電影史最重要的三個電影運動,「義大利新寫實主義」、「法國新浪潮」以及「德國表現主義」,這三個電影運動幾乎奠定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電影型態,也因為其在當時的開創性,才能讓現今的電影內容與形式如此的多元。狂熱球電影小教室,我們下週見。

相關新聞

留言區